ESG最新消息

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,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越來越需要重視環境、社會和治理(ESG)相關議題。許多企業開始公開其永續資訊,以向股東及其他利害關係人說明面臨的ESG風險與機會,以及其應對措施。自2025年起,所有上市及櫃買公司將被要求提交永續報告,並將「永續資訊管理」納入內部控制體系,這將是明年度稽核計畫的重要內容。

台灣企業在全球ESG(環境、社會及治理)議題中,已無法再保持旁觀者的姿態。蒲樹盛指出,企業在推動永續發展時主要面臨兩個挑戰:一方面,有些企業高層非常重視ESG,但團隊的知識與技能卻不足,猶如中樞神經雖有意識,但四肢卻無法協調;另一方面,則是一些企業的實務操作靈活,但高層卻對改變缺乏意願。對於許多排碳大戶來說,ESG的重要性已經深入人心,並開始積極佈局。然而,供應鏈中的中小企業則往往低估2030年目標的緊迫性,未能充分認識到法律遵循及國際客戶需求的迫切性,使得推動ESG成為必然趨勢。

政府近期推出了一項創新的環境保護計畫 - 「溫室氣體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」。這個計畫鼓勵企業和單位通過植樹來獲得碳權,為應對氣候變遷出一份力。經濟部水利署最新宣布,「東埔蚋溪綠美化場地植樹」項目已經通過環境部的審查,成為國內首例完成註冊,相信將能激勵更多單位參與類似的碳匯計畫。

氣候變遷已成為全球關注的重大議題。聯合國開發計劃署(UNDP)最近公布的「人民氣候投票」結果顯示,多數民眾期望各國政府能夠超越分歧,加強氣候行動。80%的受訪者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強化應對氣候變遷的承諾,78%希望政府能為受到極端天氣影響的民眾提供保護,69%認為氣候變遷已對人生重大決策產生重大影響。

在 ESG (環境、社會和公司治理) 的框架下,各個層面都需要企業和政府共同關注。當前,氣候變遷、生物多樣性喪失等環境問題日益嚴峻,成為全球最大的風險。但同時,疫情帶來的社會危機、地緣政治衝突等,也使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成為重要議題。企業在這些領域的表現,如員工福利政策,都將影響其社會形象和長期發展。

科技製造業龍頭達方日前宣布,已成功獲得「1.5℃科學基礎減碳目標(SBTi)」的國際認證。以2021年為基準,達方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減碳計劃 - 到2031年,將範疇一及範疇二的碳排放量減少48.4%,範疇三碳排放則降低27.5%。


近年來,全球自願性碳市場經歷了劇烈變化。《2024全球碳移除報告》指出,2023年碳權交易量大幅下滑,主要是由於市場對碳權品質日益質疑,加上"漂綠"醜聞頻發,導致企業和投資者普遍採取觀望態度,等待更嚴格的標準出台。